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最高行政法院

:::

沿革

字型大小:

我國行政訴訟法制,始於民國3年北京政府設立之平政院,當時平政院除受理行政訴訟之審判外,尚設有肅政史,負責糾彈官吏違法事件。17年全國統一,設立五院,糾彈事件歸監察院職掌。21年11月17日公布行政法院組織法及行政訴訟法,兩法同於22年6月23日施行,第一任行政法院院長亦於該日就職,行政法院即於是日成立。司法院嗣於同年6月24日發布行政法院處務規程,至同年9月1日行政法院正式運作、受理案件,採一級一審制,事件經行政法院裁判即告確定,不得上訴或抗告。

38年政府遷台後,行政法院遷入司法大廈辦公(74年10月遷至現址,81年12月現址籌建,85年6月竣工),行政訴訟制度仍延續舊制,初期案件量不豐,嗣因經濟發展,民生日富,教育普及等因素,國民權利意識抬頭,行政訴訟案件日漸增加,性質亦趨繁複。70年7月間,司法院鑑於當時行政訴訟法僅有34條,祇就若干重要原則予以規定,諸多程序則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為順應法治潮流,落實保障人民權益及促進公共利益之旨,著手研修行政訴訟制度,先後歷時11年始完成行政訴訟法及行政法院組織法修正草案。87年10月28日修正公布、自89年7月1日施行之行政訴訟法條文增為308條,廢止再訴願制度,並增加訴訟類型,除原有之撤銷訴訟外,尚有確認訴訟及給付訴訟等,另擴充暫時權利保護之規定。88年2月3日修正公布、自89年7月1日施行之行政法院組織法採二級二審制,依管轄區域設有臺北、臺中、高雄三所高等行政法院,掌理行政訴訟之初審及事實審,本院則由原行政法院改制為最高行政法院,掌理行政訴訟之法律審及終審審判,為我國行政訴訟制度之重大變革。

96年7月4日行政訴訟法再經修正公布,明定徵收裁判費、就審判權錯誤改採移送制,並修正訴訟代理及再審有關規定,自同年8月15日施行。前二者之修正,是行政訴訟制度之原則性變革。

為因應國際保護智慧財產權之浪潮,提昇司法審判智慧財產案件之專業及效率,我國於97年7月1日設立智慧財產法院,其層級相當於高等法院或高等行政法院,負責處理有關智慧財產訴訟事件。依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3款及第4款之規定,智慧財產法院掌理涉及智慧財產權之第一審行政訴訟事件及強制執行事件,對於智慧財產法院上開裁判如有不服,可向本院提起上訴或抗告,乃有關智慧財產行政訴訟事件審判權之特別規定。又為建立迅速、妥適及專業處理重大民事商業紛爭之審理程序,我國於109年1月15日制定公布「商業事件審理法」,並修正「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組織法」,定於110年7月1日施行,將商業法院併入智慧財產法院,更名為「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開展我國智慧財產及商業事件之司法解決機制新篇章。

行政訴訟二級二審施行十餘年後,因行政訴訟之第一審法院僅有臺北、臺中、高雄三所高等行政法院,造成人民訴訟不便,為解決此問題,並使公法事件陸續回歸行政訴訟審判,行政訴訟法於100年11月23日修正公布,自101年9月6日施行,行政訴訟改採三級二審制,在各地方法院設置行政訴訟庭,受理行政訴訟簡易訴訟程序事件之第一審及相關保全證據事件、保全程序事件及強制執行事件,並將由普通法院審理之交通裁決事件,改依行政訴訟程序審理,開啟行政訴訟審級制度之新里程。

由於司法院釋字第708號及第710號解釋基於憲法第8條第1項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要求對外國人及大陸地區人民之收容,在執行遣送所需之合理作業期間內之暫時收容部分,應給予受收容人事後之及時司法救濟:逾暫時收容期間之收容部分,應由法院事前審查決定。因而行政訴訟法於103年6月18日修正公布,增訂「收容聲請事件程序」,並自104年2月5日施行,行政法院保障人民權益之功能愈益發揮。

鑑於司法專業化為司法改革的方向,本院自89年1月起,陸續成立智慧財產、稅務、土地專股,藉由專股審判經驗之累積,提升專業能力與審判效率。106年12月28日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本院依該法規定設立稅務專業法庭,稅務事件由專股審判演進至專庭審判。本院並引進具有會計、稅務專業背景之聘用稅務事務官,109年起改用具有財經、稅務或會計專業之司法事務官,協助法官審判稅務事件,落實對納稅者權利之保障。

本院為行政訴訟之終審法院,負有統一法律見解之任務。為使本院各庭對於同一法律爭議所持之法律見解均能一致,避免前後裁判見解歧異,以確保法官對人民適用法律之平等,及法治國家之法律安定性及可預測性,並發揮法律續造之功能,行政法院組織法於108年1月4日修正公布,自同年7月4日施行,在本院設立大法庭,以法庭組織經由訴訟程序統一法律見解,同時廢除原有統一法律見解機制之判例選編及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制度。經此法制之重大修正,本院統一法律見解制度邁入新紀元。

我國都市化快速發展,不僅影響土地資源分配與人口經濟成長,更涉及人民生活品質與居住正義議題。為兼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基本權利保障,於人民財產權因都市計畫而受有侵害時,得及時提起訴訟請求救濟,並藉以督促主管機關擬定、核定與發布都市計畫時,遵守法律規範,依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揭櫫之意旨,行政訴訟法於109年1月15日修正公布,並定自109年7月1日施行,增訂「都市計畫審查程序」專章,規範人民得就違法之都市計畫,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時,得提起訴訟以資救濟。本次修法,開啟我國行政訴訟上法規範審查之先河,更具有預先解決紛爭、促進人民權利保障、貫徹依法行政等重大意義。

為建構堅實的行政訴訟結構,行政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施行法、行政法院組織法、法院組織法、法官法等皆於111年6月22日修正公布,明定自112年8月15日施行,將原本分散於各地方法院的行政訴訟庭,改為集中於高等行政法院,設置「地方行政訴訟庭」及「高等行政訴訟庭」。同時調整本院上訴審管轄範圍,使本院案源得以緩解,更專注於法律解釋與適用,消除裁判歧異。向本院提起之事件,原則採取強制律師代理,以保護當事人權益,並促進訴訟。本次修法,除了修正本院言詞辯論程序、簡化裁判書製作、新增行政訴訟調解制度與濫訴處罰外,並建立本院裁判不同意見書提出制度,讓參與評議之法官對該裁判所表達之多數或少數法律上意見,均得公開,供各界研究參考,落實本院法律審統一法律見解,維護法秩序之重要使命。

  • 發布日期:110-04-21
  • 更新日期:113-03-08
  • 發布單位:最高行政法院文書科
回頁首